在欧美国家停工停产的时期,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国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战疫”大后方。大众、FCA、起亚等车企宣布在华生产口罩等物资援助各自其祖国。除了自己生产,还有采购和捐赠。
大众集团宣布将从中国采购医疗物资运送至德国,同时在中国合资工厂生产口罩,用于支持德国的防疫工作。
随后,FCA宣布其工业设备子公司柯马(Comau)正在中国工厂推进防护口罩的各项生产筹备,计划每月产量超过100万个,在美国等全球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捐赠和分发。
当地时间3月25日,起亚汽车的一位发言人也证实,该公司正考虑在其中国工厂生产口罩。
前期不重视疫情的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期也确认通过中国公司在华采购了1255台呼吸机空运回洛杉矶。
国内企业更是向国际伸出援手。
吉利集团向德国、瑞典、意大利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捐献抗疫物资,包括口罩和防护服等。董事长李书福以四种语言呼吁吉利全球员工,携手共克时艰。
奇瑞已经陆续向意大利、乌拉圭、委内瑞拉、阿根廷、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捐赠了包括N95级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手套、防护服等在内的各类医用物资70余万件。
口罩易造布有限
各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英国最早动员车企参与抗疫,呼吁在英的汽车制造商转产包括呼吸机在内的医疗设备,本田、日产、丰田、劳斯莱斯、捷豹路虎、沃克斯豪尔与迈凯伦等车企纷纷表示将提供帮助。
德国政府也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口罩和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已经获得了大众汽车、戴姆勒的响应。在美国福特、通用和特斯拉等都获得了呼吸机的制造“许可”。
这熟悉的场景一如1个月前,比亚迪、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等车企纷纷宣布跨界生产口罩。
需求量大、投产快,令口罩成为不少车企生产抗疫物资的首选。但口罩的产量并不单纯取决于口罩生产者。
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核心原料是熔喷布。1吨熔喷布约能生产100万只医用口罩。目前,比亚迪的口罩日产量是500万只,也就是说,比亚迪一家每日生产就需要5吨熔喷布。而近两年熔喷布的供应量基本上稳定在每日150吨上下。而这150吨要供应包括汽车制造、环保等在内的众多领域,用于医疗的部分很少。
再往上游走,熔喷布的原料是熔喷料,是聚丙烯改性产品,国内能够量产熔喷料的改性企业仅有10家左右,整体产能十分有限。而且熔喷料的生产线成本高、建造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这些都对短期扩产构不利。
尽管企业和政府都在努力,但医疗物资的缺口仍然很大。2月初,我国口罩日产量1000万余只;而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宣布“口罩日产能产量双双突破1亿只”。然而,据华创证券分析,中国二、三产就业人口约5.3亿人,假设每人每天一只,如果实现全面复工,意味着每天需要消耗5.3亿只口罩。
转产呼吸机不现实?
相比已经派上用场的车企产口罩,转产呼吸机饱受争议。
由于患者大量增加,目前海外呼吸机储备严重不足。例如,意大利向瑞士主要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哈密尔顿医疗(Hamilton Medical)订购了4000台呼吸机,然而公司的产能仅能满足订单的十分之一。
德国机械生产协会医学技术负责人Niklas Kuczaty表示:“生产如呼吸机一样的复杂医疗产品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短短的几周几个月之内是不可能的”。专家表示呼吸机对安全和技术要求极高,“稍有问题,病人就会陷入生病危险,甚至死亡”。
据悉,车企想要生产呼吸机,就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得到通过认证后才能投产。同时,呼吸机不仅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呼吸机系统复杂,组装需要专业人士,专家表示车企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生产呼吸机的专业人员可能性极低。
目前看来,除了像马斯克这样直接从中国等有产能的国家购买,其他两种比较靠谱的路径是跟医疗生产机构合作或者求助于3D打印。
福特决定与3M以及GE医疗等公司合作,设计并快速生产急需的医疗设备。大众计划启用3D打印机制造医用呼吸机。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将“尽可能快地”重新开放其纽约工厂,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生产呼吸机。
但是即使用3D打印生产配件也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医疗生产厂家必须提供配件生产的所有数据资料,是企业机密。另外,配件生产的数量必须及时供应,“这中间出问题的可能性太大了”。
总之,无论最终能不能生产出呼吸机,都可以看出各国车企在疫情中勇于担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前期的捐钱捐物支援湖北,到后期立足中国援驰世界。
例如,上汽通用五菱3月16日对外宣布,正式开放“五菱牌口罩”全国免费申领通道,预计发放超过600万只口罩。3月15日比亚迪与华润万家、国大药房等企业协商一致,携手投放平价口罩1500万只。广汽生产的口罩以捐赠的形式供给机构单位,诸如公安局、医院、环卫工等企业、机构使用。
(来源:凤凰网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