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从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的关键时期。”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媒体沟通会上表示,虽然最近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智能汽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要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50万辆,渗透率达到了13.7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2年将实现500-600万辆的产销规模。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世界级的电动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也出现了受国际资本市场追捧的蔚来、小鹏、理想等创新型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上,也有很多中国上市公司成为了国际细分市场的龙头。
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车路协同”发展体系,在标准、政策、测试规范、封闭测试场地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整体实力基本与全球先进水平处于“并跑”的阶段。
不过,在安庆衡看来,虽然我国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有市场优势、有体制优势、有政策优势,但在核心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上还是受制于人,在驾驭多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上还是非常欠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还是缺乏经验与标准。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竞争的‘上半场’,中国打得不错,但是我们与汽车强国的真正较量是在‘下半场’。”安庆衡指出,“我们在功能汽车电动化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正在进入‘从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智能汽车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及产业化速度,将成为我们与汽车强国竞争的核心,其间要应对更多的压力和风险。这就需要大量具有智能化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跨界企业、人才融入到汽车产业中,助力中国汽车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以智能化、网联化为特点的汽车革命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消费电子等领域科技巨头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正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主力性力量。
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互联网、ICT等跨界新力量基于既有的思维、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沿着汽车品牌商、汽车供应商、汽车生产商三条路径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
报告指出,我国跨界融合优势产业在ICT领域。随着汽车产品形态和属性的变化,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性技术,而这些技术恰好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一是我国已积累了一批全球领先的ICT企业,其多年的技术和生态积累有望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二是新应用、新服务在我国的渗透速度非常快,国内科技企业能更好把握和适应本土消费者活跃多变的诉求。三是我国新基建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能更好支持智能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地。
同时,相似技术和生态培育能力成为新力量跨界的“入脚点”。正如手机沿着“交互创新-架构升级-生态发展”的路径,从单一的通信工具升级为万能的场景性工具。汽车将复刻手机的智能化演进路径,以座舱的人机交互变革为起点,叠加自动驾驶浪潮,其正从出行工具转变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相似的架构迭代和交互技术,以及生态培育能力成为新力量跨界汽车领域的入脚点。
此外,跨界新力量“多路径”入局,赋能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
新汽车品牌商加速汽车产品形态和出行模式变革。新品牌商立足用户需求打造定制化产品及服务,依托丰富的智能硬件生态、服务生态和大量数据积累,正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进一步变革,加速汽车属性向移动的第三空间转变。
新汽车供应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迭代进程。新供应商从以原有软件业务生态积累、以既有精密硬件工艺积累、以软硬件协同能力,驱动车载软件、增量硬件、服务生态落地更具优势,带动着智能汽车的迭代与进步。
新汽车生产商促进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新汽车生产商携带原有代工生产经验、创新技术进入造车领域,有助于推动汽车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分工转变,跟上智能网联汽车快速迭代节奏。这些企业更了解客户需求、更会借助资本力量,信息技术积累及软件人才储备都更加丰富,商业模式也更加灵活,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汽车新力量。
“小米、百度、华为等大牌企业毫不犹豫地走了进来,营造了造车新势力的新一波攻势。科技界企业或是亲自造车,或是与传统车企联手造车,大家都在共同打造智能汽车的新品牌。这些科技企业以不同方式跨界进入汽车产业是着眼未来之举。”安庆衡最后表示,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更要认清形势,要采取实际行动,积极拥抱跨界汽车企业。大家发挥优势、各取所长、促进融合,才能构筑我国汽车产业新优势,真正把自主品牌汽车搞上去,以加速推动我国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杜巧梅 北京报道 )